先秦兩漢
儒家
《荀子》
人之所以為人者何已也?曰:以其有辨也。飢而欲食,寒而欲煖,勞而欲息,好利而惡害,是人之所生而有也,是無待而然者也,是禹桀之所同也。然則人之所以為人者,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,以其有辨也。今夫狌狌形狀亦二足而無毛也,然而君子啜其羹,食其胾。故人之所以為人者,非特以其二足而無毛也,以其有辨也。夫禽獸有父子,而無父子之親,有牝牡而無男女之別。故人道莫不有辨。1
漢代之後 -> 隋唐
《藝文類聚》
1.《山海經》曰:有獸人面,名曰狌狌。又曰:狌狌知人名,其為獸,如豕而人面。
2.《爾雅》曰:狌狌小而好啼。今交阯封溪出,狀如獾豚,聲似小兒啼。
3.《禮記》曰:狌狌能言,不離禽獸。
4.《廣志》曰:狌狌似狟,聲如小兒啼,不聞其言,出交阯封溪縣。
5.《孫卿子》曰:狌狌能言笑,亦二足無尾,而君子啜其羹,食其胾,故人非以二足無毛,以知禮也。
6.《呂氏春秋》:伊說曰:肉之美者,狌狌之脣。
7.《淮南子萬畢術》曰:歸終知來,狌狌知往。歸終,神獸。
8.《括地圖》曰:狌狌人面豕身,知人名。
9.《蜀志》曰:封溪縣有獸,曰狌狌,體似豬,面似人,音作小兒啼聲,既能人語,又知人名,人以酒取之,狌狌覺,初蹔嘗之,得其味甘而飲之,終見羈纓也。
10.《華陽國志》曰:永昌郡有狌狌,能言,其血可以染朱𦋺。
11.《南方草物狀》曰:狌狌之獸,生在野,狀如豚子,民人捕取,交阯武平興古有之。
12.【贊】《晉郭璞狌狌贊》曰:能言之獸,是謂猩猩,厥狀似猴,號音若嚶,自然知往,頗識物情。 2